指数编制过程是怎样的?
指数编制流程大致分为五个步骤:明确编制目标、圈定样本空间、选择指数成份、计算权重点位、进行日常维护。其中,圈定样本空间、选择指数成份是最为重要的,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:
圈定样本空间——具体而言,就是挑选成份股的可选范围。
全市场有非常多的股票,要围绕编制指数的目标,先对它们进行初步筛选:
1、划大致范围,明确从哪个市场、板块或行业主题内挑选成份股。例如,沪深300指数的样本空间是沪深两市,上证综指的样本空间是沪市,而创业板指的样本空间则只包含深市创业板。
2、做初步“减法”,过滤掉一些不满足基本条件的股票,如ST股、经营异常、上市时间不满足一定时长的股票等。
选择指数成份
确定指数的样本空间后,盯住既定目标,通过更精细的选样方法,进一步进行股票筛选,使指数具备代表性和可投资性。
除了一些会基本囊括样本空间全部或绝大部分股票的“综指”、“全指”外,指数的成份股往往数量不多,但它们“能量”巨大,聚拢一些主要股票就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出特定市场、行业的基本特征。
例如,沪深300指数选取的是总市值排名最靠前的300只股票,从而以较高的全市场市值覆盖度,勾勒出沪深市场整体样貌特征。
指数若要具备较好的可投资性,对成份股流动性会有具体要求,简单而言,要力求指数成为投资标的时,成份股能便捷顺畅地“买得进来,卖得出去”。例如,沪深300指数的选样规则就明确排除了流动性不佳的股票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