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,中大型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团队规模也越来越大,团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带来了更多产能与可能性,另一方面,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,例如: 作为CIO 或产品负责人,不知道如何将产品战略准确、快速地传导到每个研发团队; 作为研发团队产品经理,不知道如何与产品战略路线统一目标和节奏; 作为研发团队技术经理,不知道如何提前规划技术探索; 作为研发团队成员,不知道每个开发任务到底是有什么现实意义; 作为产品销售人员,不清楚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? 分析上述问题,其中有一个原因在于,研发团队与各利益相关方,没有对齐价值认知,聚焦价值交付。 在往期文章中,我们从问题域和解决方案域出发,介绍了需求管理如何实现价值管理,本篇文章中,我们将从需求解决方案落地的第一步,需求规划出发,介绍如何借助业内优秀实践,完成价值聚焦。 本文所介绍的方法,是规模化敏捷中常用的 PI 规划会。当研发团队人员规模超过50人时,需要考虑引入大规模敏捷的管理模式,PI 是规模化敏捷中的一个基本概念。PI 对于 ART(敏捷发布火车)就像迭代对于敏捷团队一样。在规模化敏捷中,ART 需要以固定的迭代节奏进行增量构建。一个项目群增量,往往需要多个开发迭代才能完成。 PI(Program Increment、项目群增量) PI 的意义在于为项目群提供了节奏和增量价值,对于整个规模化敏捷项目群来说,PI 就意味着心脏。 01 PI 规划会 是什么? PI 始于PI规划会。PI 规划会是一个有节奏的,面对面的活动,它将 ART 上的所有团队对齐到共同的使命和愿景之下。 02 为什么需要PI 规划会? PI 规划会带来了许多商业利益,包括: • 在所有团队及干系人之间建立了面对面的交流; • 建立了 ART 所依赖的社交网络; • 通过业务背景、愿景、团队及项目群 PI 目标,将开发与业务目标对齐; • 识别依赖,并促进跨团队、跨 ART 的协作; • 为指导“恰到好处”的架构及精益用户体验提供机会; • 使需求与能力相匹配,消除多余的在制品; • 快速决策。 03 怎样开好PI 规划会? 准备工作 PI 规划会是一个重要活动,需要准备、协调,及沟通。它由 RTE(敏捷发布火车工程师)主导,参与者包括业务负责人、产品管理者、敏捷团队,系统及方案架构师/工程师、系统团队,及其他干系人。所有参与者都需要被提前通知,以便对会议做好充分准备。业务负责人的积极参与,为预算支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。 为了 PI 规划会的成功举办,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: • 组织准备:战略对齐,以及团队和 ART 的设置 在PI 规划会之前,参会者、干系人与业务负责人之间需要进行战略对齐,关键角色指派。 • 内容准备:管理和开发准备 确保有清晰的愿景和背景,如下: 业务背景:介绍和定义当前的业务背景; 产品愿景:由产品管理者们准备的介绍,包含项目群待办清单中的排名靠前的几个特性; 架构愿景:由 CTO、企业架构师或系统架构师陈述,对新技术,新功能和非功能需求进行介绍。 • 后勤准备:成功举办活动所需的考虑事项 准备一个支持大规模参会者的活动并不是一件小事。对于在同一地理位置开展的会议,可能包含对物理空间的确认和准备,例如会议室、大屏、白板、纸,笔等。对于远程参会,还需要包含远程会议等通信渠道的准备。 标准议程 来源于网络 在 PI 规划会期间,团队需要对要交付的内容和交付时间进行估算,识别风险以及各项工作的跨团队依赖关系,并整合形成最终要开发、集成和演示的工作清单,以及将在哪个迭代完成这些事项的计划。 04 疫情常态化之下的PI规划会建议 虽然敏捷宣言和规模化敏捷都强调了面对面协作沟通的好处,但是在新冠疫情之下,让整列敏捷发布火车的团队同时在场并不现实,当然,除了疫情的原因,不少办公地点分散的大型研发团队,为了降低旅行时间和成本等,采用了分布式办公。为了让地理上分散的参与人有效的参与到 PI 的会议中,特给出如下建议参考: 规划地点:确定所需的不同地点的数量,我们可以通过团队名册,记录每个成员的位置,便于进行合理的地区、时间规划。这也包含在 PI 规划会的准备工作范围内。 PI 计划议程:创建一个 PI 计划议程以适应多个时区,可以把PI规划过程中各个的同步点预定为会议日程; 设施:确保有适当的物理空间来进行 PI 规划会; 工作协议:满足活动参与者的需求,制定规范和协议同时提高会议的效率; 工具:利用工具支持不同的规划活动,例如音频、视频设备、即时通讯工具、在线白板或公告,帮助不同地区的团队保证规划的协作性; 回顾:进行分布式 PI 计划活动回顾和调整,以便下一次能做得更好。 05 我们的实践 准备工作 领导层会准备一系列简报,以 PI 规划会 PPT 的形式来描述背景,内容包含: • 领导层简报 – 业务状况和未来目标; • 产品愿景简报 – 愿景和10 ~ 15 个优先特性(每个敏捷组); • 架构愿景简报 - 架构愿景、新的架构史诗、通用框架等; • 开发环境/背景 -标准实践、新工具和技术等的变化。
|